为啥事务部门不再自称“娘家”?
一个战友在事务部门工作。
那天吃饭聚会,我们开玩笑对他说“你是我们的娘家人,你们是我们的娘家,可要把工作做好呀!”
他听后对我们说,别说什么娘家、娘家人,你们没发现这些年已经很少有人提及这个称呼有这个说法了吗?
他一说我们想想还真是。
记得18年刚成立的时候,很多媒体都把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称为退役军人的“娘家”,把相关工作人员称为“娘家人”。
其中情感和期待,溢于言表。
然而这些年在相关的报道和文件中,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提法和说法了。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?
为什么这样一个暖心有温度的词语却不被承认和使用?
难道他们不想当娘家人吗?
有战友会说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说法,不当娘家自然就不需要按照娘家的标准落实执行、服务保障;
也有人说,没有这样的提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,肯定是执行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才中断;
还有人说,叫不叫娘家无所谓,只要做好了叫啥都行。
大家的理解自然是仁者见仁,但是笔者认为,一个称谓的变化必然不是空穴来风,肯定有其原因和依据的。
而综合自己的观察和分析,主要是这几个因素造成了这个变化:
1.词语本身。
娘家、娘家人,这两个词语听起来是很亲切也很暖心,但是问题是如果说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是退役军人的娘家人,是不是意味着有些部门就是“婆家人”?
那么谁是婆家呢?
在我们的生活中,娘家和婆家其实是一对反义词,带着不同的感情色彩,带着自己的主观思想。
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作为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,开展工作必须秉持公正公平合法合规,所以过多的感情色彩和情感因素,会对工作执行带来一定的影响,所以淡化处理可能更好。
2.履职需要。
事务部门的主要职责,是按照法律法规落实好各项政策,做好服务保障。
但是现实中,一些战友对娘家人的理解出现了偏差,认为既然是娘家人就是无原则的帮助支持,是无条件的落实。
很多该落实的要落实,不该落实的也要落实;
合法权益要维护,不合规的也需要保护;
落实了就是娘家人,不落实就是婆家人。
但是事务部门有自己的职责,也有自己的规定,并不是说每个事情只要涉及退役军人就需要解决就能解决。
比如民事纠纷,那就需要司法渠道而不是事务部门的行政权力。
所以为了更好履职、使用好权利,也需要淡化娘家人的定位,让大家理性去对待和处理,依法依规办理。
3.现实总结。
成立之初,人人都是信心百倍。
在没有具体工作和困难之前,大家也乐于用娘家的身份和地位自居,期待拉近距离做好工作。
但是随着工作推进,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想象的简单,也不是仅凭热情就能完成的。
当理想回归现实之后,当工作进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的时候,大家也就不会刻意去提这个说法。
既是一种总结和改进,也是自我减压为了工作持续性的需要。
所以娘家人的称呼的消失减少,可以说是回归现实理性对待的表现,也是对于不少问题科学应对的举措。
我们不能说这是有关部门责任缺失不担当的表现,这只是一个新成立的部门一个服务保障应有的定位和举措。
不管叫不叫娘家人,该落实的依然会落实,不该落实的肯定也不会落实;
依法依规合情合理的必然落实,否则过线超标的也无法落实。
我们希望是娘家,只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期待,希望可以做得更好。
但是我想随着发展建设的推进,工作的开展和服务保障依靠的还是法规制度,不需要附加情感因素也能落实执行好。
也相信无论叫不叫娘家人,都会依法依规做好服务保障那些事,让这份尊重实至名归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