凿穿秦岭值不值?我国耗资516亿的引汉济渭工程,上月实现通水!
2023年7月16日,我国成功实现引汉济渭工程向西安先期供水。
这就表示我国两条母亲河终于在关中的大地上交汇了。这个工程的完工,也意味着我国的调水工程进入了一个新高度。
从最开始的工程设计,到最后的完工,整个过程长达10年,花费了516亿。在这数十年间,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工程作业。
那么,引汉济渭工程到底是什么?为什么国家要耗费这么大的功夫在这上面呢?
为什么要建设引汉济渭工程
众所周知,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十分丰富,但分布十分不均匀,通常是南方多发洪灾,北方多发旱灾。尤其是华中地区,一到春季就开始大规模干旱,土壤开裂。
这和我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。华中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,且多山地,水汽难以到达,降水很少。
位于华中地区的陕西更是常年缺水。早在1955年,陕西西安就遭受了一场长达一百五十多天的旱灾,当时的技术并不发达,当地人民只能通过抽取地下水的方式缓解用水的需求。
但大量抽取地下水也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问题:“地面沉降”、“大雁塔倾斜”等等。
而有人会觉得疑惑,陕西不是黄河的流经地吗,为什么还会干旱呢?
在1992年,有专家对陕西省黄河流量进行了估测,发现不仅数据少的可怜,甚至黄河在渭河流域还常常断水,断流距离长达数百公里。
在后来全国水资源数据调查中显示:陕西的平均水资源仅为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.48%。还多分布在陕南地区,陕北常常苦不堪言。
而在秦岭另一边的长江地带,却常常发生洪涝灾害。两个地区的群众分别遭受了不同的困境,一边干旱一边洪涝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专家借鉴了国外的南水北调计划,提出了“引汉济渭工程”。
什么是引汉济渭工程
1992年,就有专家对陕西地区黄河流域的水流量进行了调查,在这次调查中,专家不仅发现了陕西黄河流域的水流量少的可怜,还顺带提出了南水北调工程。
陕西省水利学会组织相关专家从当年5月初开始,开展了省内南水北调工程查勘工作。此后陕西省水利厅在讨论查勘报告时,认为其提出的调水工程可以有效解决关中缺水问题。
因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技术上可行,在经济上也合理。
于是在1994年4月28日向陕西省计划委员会报送。这便为引汉济渭工程的总体布局奠定了基础。
在相关的计划中显示:引汉济渭工程”一共由三座水利枢纽、三座水库以及两条隧洞共同组成。
整个工程,就是通过人工将长江支流“汉江”上的水,抬高100多米,让汉江的水通过黄三隧洞,自行流入到三河口水库中,再经过秦岭隧洞,自行流入到水库中,最终再到达关中平原。
简单来说,这就是一个抬高地势,让水从高处往低处流,从而顺利缓解关中平原干旱的工程。
这就是陕西省加大难度版的南水北调。陕西省内对其的定义为:能够缓解渭河沿线城市干旱,调节两地用水平衡的重要工程。
而在官方所示的“引汉济渭”的相关计划书中表示:该工程建成后,可满足关中地区渭河沿线的4个设区市、13个县城、8个工业园区的城市生活、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。
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,受水区域总面积去到1.4万平方公里,受益人口1411万人,可支撑受水区内1.1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,还可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。
同时,这还可以有效防止群众大量开采地下水,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,防止城市环境地质灾害,这就再也不会出现“大雁塔坍塌”的情况了。
而该工程不止能够对城市生产有巨大的帮助,对于渭河的生态修复也提供了很大的一份力量。
若该工程完成,还能够归还渭河河道被挤占的生态用水量,使渭河河道低限生态用水量大量增长,达到51.1亿立方米,还能够增加渭河入黄河水6至7亿立方米。
随着渭河的河道水量恢复,原本因为干旱而失去的生态环境会慢慢恢复,河道的生物种类就会慢慢变多,生物圈也会恢复到原来欣欣向荣的时候。
因此,在2014年9月24日,国家颁发了《引汉济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》,这也标志着陕西人民日夜期待的“引汉济渭”工程,进入到主体工程建设。
“引汉济渭”工程建设
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隔着一座秦岭,而这个工程更是要从秦岭底部横穿而过,因此也被喻为世界罕见的施工工程。
更令人震撼的是:秦岭的输水隧洞距离长达98.3公里,最大埋藏深度还达到了2012米。
这个距离和深度,是平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距离,而施工工人要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施工,施工环境远比想象的更加艰巨。
而且隧洞附近并没有村庄,也没有平原,这也意味着施工的工人无法在当地居住。唯一的村庄距离隧洞还有16公里的路程。
工人在到达隧洞之前都要转换三种不同的交通工具,历经四个多小时才能够到达目的地。
这一来回就是八个小时,是一个普通人每天打工的时间,但这仅仅只是秦岭隧洞工人的通勤时间。对于整个工程建设而言,甚至只是一个小插曲。
因为在隧洞里工作的时候,还需要应对十分恶劣的环境。
其一是秦岭隧洞内的砂岩很大部分是石英砂岩,而石英砂岩的特点就是硬度很大,如果不用坚硬的钻头话很难进行施工。
因此在开采隧洞的时候,平均每两三米就要弄坏六、七个钻头,因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,弄坏的钻头可能会有一座小山那么高。
而且在开采的过程中,还有可能发生岩爆。岩爆发生的十分突然而且非常危险,岩爆会在几秒之间突然发生,甚至来不及躲避。
在岩爆发生的过程中会有无数的碎石随着爆炸的方向喷出,威力就像一个定时炸弹。
如果在岩爆的高发区域进行施工,平均每行进一米就会有一次岩爆的发生。在岩爆的高峰时期,秦岭隧洞每天发生的岩爆次数多达286次。
二是温度极端的因素。秦岭位于中纬度地区,冬天可以达到零下十几摄氏度,山上山下都白雪飘飘。
但是在输水隧洞内的温度却很高,而且闷热。据施工工人所说,在洞里的温度可以达到40摄氏度。
工人们在上班的途中要穿大棉袄,到了隧洞就要穿背心甚至光膀子才能顺利工作。而输水隧洞内的湿度还很高,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超过了90%。
上文中提到,在秦岭隧洞内作业很容易遇到岩爆,为了预防岩爆,工人只能在工作的时候穿戴好防弹衣、戴上钢盔,以防止岩爆时带来的伤害。
因此,工人一旦进入矿洞就像进入了黑洞,周围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,还要面临对时不时朝自己飞来的岩石。手上的电钻生出的火花或许还是洞里唯一的光亮。
就这样,建设工人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坚持了下来,直到“引汉济渭”的工程顺利完成。
这场工程持续了将近十年,在这十年的施工期间,工程师甚至还贴心地保护了沿途的生态环境,尽力将施工区域避开动物活动范围,保护了多个自然保护区。
如今,“引汉济渭工程”终于完成了先期的供水,这个世界公认的困难工程,终于被我国打通了,我国又完成了一项历史壮举。
2、本资源部分来源其他付费资源平台或互联网收集,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处理。
蓝山资讯网 » 凿穿秦岭值不值?我国耗资516亿的引汉济渭工程,上月实现通水!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