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色列引进10万印度劳工,华裔教授酸了:以前都是中国人的活
有媒体报道,以色列希望能够引入10万名印度劳工,取代自爆发冲突以来失去工作许可的巴勒斯坦工人,使整个行业能够恢复正常运营。
这一消息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和讨论,有人认为这是以色列对印度的回报和友好,也有人认为这是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打压和歧视。而在这些声音中,有一位华裔教授的言论却引发了争议。
他竟然为中国错失了10万个就业机会感到惋惜,说“以前这种事情都优先考虑中国劳工的”。这位教授到底是出于什么心态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?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:
一、以色列引进印度劳工的背景和动机
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已经持续了几十年,双方在领土、宗教、民族等问题上存在深刻的分歧和敌意。在这场冲突中,印度作为以色列的重要盟友,坚定地站在了以色列一边,为其提供了政治、外交、军事等方面的支持。
而以色列也对印度的友好表示了感激,称印度是“真正的朋友”。因此,为了表示友好,以色列准备从印度招十万名劳工,将之前在此工作的巴勒斯坦劳工换掉。
据悉,这些印度劳工主要是从事建筑业的,他们将获得以色列政府的工作许可,享受与以色列本地工人相同的待遇和福利。以色列建筑商协会的负责人表示,这是为了解决目前建筑业的人力短缺和高成本的问题,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与印度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。
然而,这一举措背后似乎蕴含着某种深意,那就是:以色列不愿自己去做那些他们认为的“低贱且卑微的工作”,于是就去找他们看来与那些工作匹配的“低贱且卑微的人”。
这不仅是对巴勒斯坦人的排斥和歧视,也是对印度人的利用和轻视。以色列对待外来劳工的历史记录也充满了疑虑,曾经有过强制中国劳工签订不得与以色列女性有性接触的合同,以及拒绝给非洲难民提供庇护的事件。
以色列人无非就是觉得,这些外来劳工血统“低下”,如果与以色列女子有性接触,会“污染”他们整个种族的“高贵血脉”。而这种种族主义和优越感,正是导致巴以冲突无法和平解决的根源之一。
二、华裔教授的身份和立场
在以色列这次有争议的决定中,有一位华裔教授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令人惊讶的评论,他竟然为中国错失了10万个就业机会感到惋惜,说“以前这种事情都优先考虑中国劳工的”。
这位教授叫张平,是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的教授,也是以色列犹太人。他曾经在中国出生和成长,后来移民以色列,成为了以色列公民。他在以色列从事教学和研究,主要关注中国的历史、文化和政治。
张平教授的这番言论,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反感和批评,有人认为他是在为以色列的歧视辩护,有人认为他是在为印度的屈辱沾沾自喜,有人认为他是在为中国的尊严担忧。
但是,不管他的出发点是什么,他的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。首先,他忽略了以色列引进印度劳工的背景和动机,把这当成了一种正常的经济合作和人才引进,而不是一种政治回报和种族歧视。
其次,他忽略了中国劳工的形象和尊严,把这当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就业机会,而不是一种被利用和轻视的奴役工作。最后,他忽略了中国人的心态和感受,把这当成了一种遗憾和惋惜,而不是一种愤怒和鄙视。
张平教授的这种心态,其实反映了他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的混乱和偏颇。作为一个华裔教授,他既想保持对中国的关注和关爱,又想融入以色列的社会和文化。他既想维护中国的利益和声誉,又想维护以色列的利益和声誉。
他既想表现出对印度的友好和尊重,又想表现出对印度的优越和鄙夷。他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中,无法找到一个平衡和和谐的位置,只能用一种自相矛盾和自欺欺人的方式,来试图说服自己和别人。他的言论,不仅没有说服力,反而暴露了他的无知和偏见。
结语
以色列引进10万印度劳工的决定,不仅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讨论,也引发了华裔教授张平的酸溜溜的评论。他的言论,反映了他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的混乱和偏颇,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人的劳工形象和尊严的思考。
中国人是否真的只能做那些“低贱且卑微”的工作呢?答案是显而易见的:不是。中国人是有自尊和自信的民族,是有创造和创新的能力,是有历史和文化的底蕴。
中国人不需要为以色列的决定感到惋惜,而应该为以色列的决定感到鄙视。中国人应该坚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,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声誉,保护自己的尊严和骄傲。
2、本资源部分来源其他付费资源平台或互联网收集,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处理。
蓝山资讯网 » 以色列引进10万印度劳工,华裔教授酸了:以前都是中国人的活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