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殖虾都是吃抗生素、激素长大的?到底能不能吃?告诉你真相

在日常生活中,虾作为一种美味又营养丰富的海鲜,深受大家喜爱。但近年来,关于养殖虾的各种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,让很多人对养殖虾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养殖虾的真相,看看这些谣言到底有没有依据。

(图1)


养殖虾:市场需求下的必然选择

说到虾,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,我们日常在市场上见到的虾,绝大部分都是养殖的。据统计,我国市场上销售的虾中,养殖虾占比超过80%。2023年,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100万吨,其中养殖类占到5812万吨,占比高达82%。从2013年以来,我国虾产量逐年增长,到2020年,总产量达到630.73万吨,养殖虾占比78.79%。

(图2)


养殖虾之所以占主导地位,主要有两个原因。首先,市场需求旺盛,而养殖虾能够提供稳定的供应。其次,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,虾的产量、成活率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,同时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经济效益。相比之下,野生虾的捕捞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,难以满足市场需求。

(图3)


养殖虾的安全性:谣言止于真相

关于养殖虾,流传最广的谣言之一就是“养殖虾都是靠大量激素和药物长大的”。但实际上,这种说法完全没有科学依据。

首先,虾的生长周期相对较短,从性成熟到可以产卵大约需要200天以上,而养殖虾的平均培育周期仅为60-90天。因此,根本没必要使用避孕药,而且任何避孕药对水产生物都是无效的。

(图4)


其次,养殖虾的饲料和用药成本已经很高,再增加激素喂养只会增加养殖成本。虾在正常喂养的情况下就可以达到又快又肥的状态,没有必要进行催肥。

(图5)


此外,还有人担心养殖虾会使用硫酸铜等药物,认为吃了这种虾会有安全隐患。实际上,养殖过程中确实难以完全避免病害风险,适当用药是正常养殖的需要。只要不超标用药,就不会造成毒害残留风险。而且虾在上市前会有休药期,等正式上市时,药物残留基本都会代谢完全。一般来说,正规渠道的虾产品都要经过多次安全检测才能上市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2023年上半年,我国水产品上市的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在99%以上,所以不必过于担心虾会有药物残留风险。

(图6)


广东“毒虾”事件:一场乌龙引发的风波

前段时间,一个关于“广州检出毒虾”的视频在网上疯传,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担忧。视频中提到,这些虾产品检出了N-二甲基亚硝胺,这是一种2A类致癌物,具有明确的致癌风险。然而,真相并非如此。

(图7)


实际上,所谓的“毒虾”事件是一场乌龙。根据广东省监督局的通告,日前抽检到的虾产品中,确实有部分产品检出了N-二甲基亚硝胺超标,但这些产品并非鲜活虾,而是由皮皮虾、小海蟹、小黄鱼等制成的零食。这些零食在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了硝酸盐、亚硝酸盐等添加剂,或者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了亚硝基化反应,导致N-二甲基亚硝胺的产生。而新鲜的水产品通常不会含有这种物质,除非发生腐败分解。

(图8)


吃虾的正确姿势:避开误区,享受美味

关于吃虾,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澄清。比如,很多人认为虾线很脏,一定要去除。实际上,虾线是虾的肠道,里面主要是虾消化后的残渣和未消化的食物,以及一些泥沙和代谢物。经过高温烹煮后,虾线中的微生物基本会被消灭,不存在其他安全健康问题。如果心理上觉得不舒服,也可以选择去除。

(图9)


再比如,虾头里的“黄”能不能吃,这也是很多人争议的焦点。虾头包含了虾的胃、肝、心、胰脏等器官,是主要的代谢场所。我们看到的“虾黄”其实是虾的肝脏、胰脏等。此前有言论称虾头里含有重金属,尤其是发黑的虾头。但实际上,虾头发黑主要是因为酪氨酸酶会催化黑色素,导致虾头看起来发黑。虾头的安全问题主要和养殖的水质有关,风险因素确实比虾肉高一些,所以非必要也不建议吃虾头。

(图10)


如何健康食用养殖虾?

想要健康食用养殖虾,关键在于两点:

1. 选择正规渠道的虾产品

只要认准正规渠道养殖销售的虾产品,基本都是有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把控质量的,符合食用安全标准。这样可以极大程度地避免未知的安全饮食问题。

(图11)


2. 适量食用

健康的膳食标准都不建议过量摄入。根据指南建议,日常膳食要保持食物摄入多样,每周吃两次水产品,每次摄入量最好在40-75克。避免只吃某一种食物过量,增加危害物质摄入风险,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。

(图12)


总之,关于虾的一些不安全言论大多都是谣言。正常情况下,适量吃虾对身体健康有很多好处。只要注意好一些安全事项,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误解和焦虑。

(图13)


1、本站目前拥有近 1000+ 精品资源,免费查看。
2、本资源部分来源其他付费资源平台或互联网收集,如有侵权请联系及时处理。
蓝山资讯网 » 养殖虾都是吃抗生素、激素长大的?到底能不能吃?告诉你真相

发表评论

加载中~